這幾年的日本,隨著物價的全面飛漲,工資不漲,越來越多日本的年輕人對老后生活都充滿了不安。
就算以前沒有存錢意識的年輕人也會下意識開始定期存錢。
根據2022年日本消費者廳的調查顯示,20歲左右的日本年輕人最愿意花錢的第一位竟然是「存錢」。
這些一生懸命就喜歡攢錢,有錢卻不愿意花錢的年輕人竟不在少數。
30歲左右的日本女生めざす存款4700萬日元(折合人民幣約220萬元),她存錢的關鍵就是低消費、低欲望、能不花錢就不花錢。
比如她絕對不會買自動販賣機里的飲料,出門都是自己帶水。
也從來不會在外面吃飯,只要出門就會自己帶便當,伙食費一個月只要15000日元(折合人民幣約700元左右)。
在外人看來,這種極其節約的生活非常的艱苦,但是めざす卻認為,正是因為有了存款,才讓她非常安定和幸福,就算工作中受到了委屈,但只要想到自己有錢,就算隨便辭職也無所謂,就會暗暗覺得很爽。
中國有句老話:「越窮越大方,越富越小氣」。老祖宗這句話道盡了人性與社會錯綜復雜的交織。
把存款當作精神安定劑,能不花錢就不花的めざす并不是個例。
做著食品相關工作30歲左右的かぴ桑因為過度節約,竟然患上了「不會花錢綜合癥」,年紀輕輕都已經不會花錢了。
所謂的「不能花錢綜合癥」指的是,只要花錢就會有罪惡感,完全不能花錢,久而久之就不知道怎麼花錢了。
かぴ桑家庭的年收入大約700萬日元(折合人民幣約33萬),雖然才30歲出頭但他們家就已經有了5000萬日元(折合人民幣約239萬)的存款。
かぴ桑和妻子每個月到手大約50萬日元,一家三口一個月的支出25萬日元,剩下的25萬全部是積蓄。
據かぴ桑說,從小父母就教育他要知道節約存錢,不要隨便亂花錢。在節日慶典中小攤小販賣的300日元的刨冰,在家里用水制作的話一分錢都不用花。
不想玩了的玩具、穿不了的衣服去二手店也能換到錢。
在這樣有金錢節約意識環境中長大的かぴ桑對于怎麼省錢,一直有著自己的小竅門。
第一:每個月都會記賬。每樣東西多少錢,花在了哪里他心里都有數。
第二:大頭的固定支出能省則省
盡量壓低房租的價格,目前かぴ桑家一個月房租為4萬日元,公司補助6萬;絕不買車,現有的車也是朋友淘汰下來送給他的;手機用的也是最便宜的卡,不加入任何保險。
第三:培養一些免費的興趣愛好ADVERTISEMENT
比如瑜伽、散步、做飯、去圖書館看書等等。這些愛好能保持身體健康的同時還能節約伙食費。
孩子七五三紀念日時,去租借和服和拍紀念照得花費5萬日元左右,かぴ桑當然不可能允許如此浪費。他從親戚那里借了衣服然后用手機給孩子拍了紀念照片。這樣支出就為0了。
除此之外,かぴ桑夫妻每個月的零花錢為0。遇到真的想買的東西就從每個月固定家用里支出。
公司同事間的約飯酒會絕對不參加,也不會隨便為別人花錢,給別人送禮物之類。
因為太過小氣,舍不得花錢,かぴ桑的人際關系也受到了影響,甚至沒有了朋友。
盡管如此,かぴ桑卻說到50歲為止他們都會持續這樣的生活,直到銀行里存下1億日元為止。
不過俗話說,物極必反。極其節約的かぴ桑也感到了不能花錢的痛苦。
在網上和かぴ桑同樣患有「不能花錢綜合癥」的網友說,「只要用錢就覺得可怕,只要沒有錢也會覺得害怕」。「雖然想提高生活的質量,但因為患上了不能花錢綜合癥而花不了錢」
。
據2019年總務省統計局統計資料顯示,日本高齡者的平均資產如下:60歲左右資產為1895萬日元(折合人民幣約90萬元);70歲左右資產約為1734日元(折合人民幣約83萬元);80歲以上資產約為1619萬日元(折合人民幣約77萬元)。
對于像かぴ桑一樣患有「不能花錢綜合癥」的人,日本網民們大部分還是非常的理解。
「那些說自己敢花錢的人要麼就是伴侶有錢,要麼就是父母有錢。當有事情發生時又能夠依靠的人,他們和沒有安全網的人來說對于錢的價值觀完全不同。」
「錢是精神穩定劑,真的很懂這種感覺。」
「這個時代,省錢攢錢的年輕人受到批評,被告知需要 「多花錢」!而那些年輕時花錢大手大腳,到老了還在工作,因為退休金不夠養活自己的人,則依然被批評為什麼儲蓄不夠。」
「我很無能,也很焦慮,所以我存錢。這樣我就不用擔心自己什麼時候不能工作了。我喜歡存錢,因為它能讓我安心,即使失去工作,我也能生存下去。」
「我在畢業后的第二年存了200萬日元,但那段時間的生活我卻完全沒有記憶了。之后,我出國留學,存款減少了很多,但那段經歷非常有趣,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回憶。浪費錢不是好事,但我認為可以把錢花在只有在年輕時才能擁有的經歷上。」
其實,就如最后一位網友所說的那樣,浪費錢固然不是好事,但可以把錢花在有價值的經歷上。
人活一世,享福的時候不要有負罪感,畢竟受苦的時候多的是。